九局下半两出局

《铁雨》相关——中国空军的军衔小贴士

我是不太喜欢在小说中堆满了科普,有时候注释也不会弄得很长很详尽,所以一些空军背景知识只好单独再列一下。

先简单说说中国空军的飞行军官是怎么来的。

航校一期(当时称中央陆军学校航空班),全从黄埔军校在校生中选考;从航校二期开始,既从军校选考,又从社会招考,抗战期间曾一度只从军校生中选考,但很快又取消了这个政策。

中央航空学校/空军军官学校的入学资格为高中毕业生同等学力,或海陆军军校在校生/毕业生。

招考步骤为体检、文化考试。文化考试科目为:国文、党义、英文、数学、理化、中外史地、口试,实际内容比较简单,绝对不是高三水准,大概也就初中水准。

摘录部分题目如下,很弱鸡吧:


最重要的还是体检,基本可以筛掉95%以上的人,虽然体格标准现在看上去也不是很高,当时中国青年体格太差了:

官校入学,先接受六个月入伍生训练(当然很多期的入伍生训练远远超过六个月,比如著名的12期训练了一年半,把黄埔军校读完了直接拿到毕业证了),依次为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结束入伍训练,开始初级飞行为空军下士,中级飞行为空军中士,高级飞行为空军上士,毕业为准尉见习官。

下部队见习六个月后授空军少尉。

但实际上也许因为航委会工作效率实在太烂,见习官的见习时间往往远超过六个月。

例如航校三期,众所周知的1934年12月31日毕业(常凯申亲临毕业典礼,邀请全体家长参加恳亲会,为空军首次毕业恳亲会,排场巨大,超级土豪),但授予空军少尉的时间为1936年3月3日,“见习”了一年多。
(这一页里几乎全是三期生,任官时间很清晰)

抗战末期的第五、六批留美生(15期官校生),在美国航校毕业授准尉之后,他们的见习期就完全被航委会忘了,回国参战近一年,抗战胜利时都还没“转正”,很多人到死还是准尉见习官,而当时他们已经是战斗飞行时间上百小时的老练战士了,老美的中尉少尉是他们的僚机,接受他们的指挥。

之后的晋级有“停年”,就是至少要呆那么多年才能晋级更高军衔。各晋级停年分别为:

少尉升中尉:一年半;

中尉升上尉:两年

上尉升少校:四年;

少校升中校:三年

中校升上校:三年

上校升少将:四年

少将升中将:三年

中将升上将:四年

每个军衔都分三个等级,分别是三级、二级、本级,所以有“少尉三级飞行员”,“上尉三级附员”,“上尉本级中队长”之类的说法。各级工资是不一样的,战前的工资标准如下,以当时物价标准来说绝对土豪,因为陆军上尉工资才80:

抗战期间的空军一共才四个少将,几十个校官,中校上校级别意义不大,主要是给哪些北洋、军阀时代航空元老发安慰奖的,高官厚禄笼络人心表示空军爱戴前辈,小说中马东中校就是这种例子,他们基本在航委会、学校和场站任虚衔官职,不干什么活儿,实际工作都是尉官和少校们在做(当然也有极个别资历深又一直担任繁重空军工作的中校上校),所以下面重点介绍少校以下的晋级原则。

停年期满后:少尉晋中尉:论资;中尉晋上尉:资一、绩一;上尉晋少校:论绩。

上尉及以下级别,基本不犯错,熬到了年头就能晋升,当然航委会持续性懒惰没办法的,很厉害立大功的人晋级时间也超过“停年”几个月到几年。

也有没到“停年”就晋升的例子,比如三期生莫名其妙在37年6月就都晋升中尉了,距离少尉任官显然不到一年半,航委会弥补他们见习太久的损失?

高冠才(小说中陈建州的原型)41年3月牺牲后追赠少校,这意味着他当时已经是上尉(中国可没有日本的“二阶级特晋”那套把戏),但他是六二期的,37年5月才毕业,当时显然还没到上尉的“停年”。

上尉升少校是个坎,大多数空军人员都过不去,因为需要:一、通过极难的专业考试;二、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某驱逐大队的机械长,抗战期间简直是修理之神,战火中修复了无数架次战机,但因为文化水平低,少校考试考了4回死活过不了,最终也是个上尉。

这里又要吹一波郑少愚了,身为驱逐大队大队长却考上参校一期,且为首席毕业生(据说毕业论文水准非常高),死前(42年)已是少校,超越停年的提前晋升,如果不死前途不可限量。

小说中唯一的少校胡海泉,晋升的原因是:一、担任混合团主任参谋;二、通过了考试。

当然另一种晋升是牺牲后追晋或追赠,这种少校没人想当吧。

因晋级少校太难,许多高级领导岗位都是上尉担任,小说中多次提到的“王老虎”、“老虎司令”即王叔铭,历任空军第三路、第五路司令、空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美国在华空军总联络官(职务军衔都至少少将),但一直是上尉,43年才实授少校,46年越级授上校你敢信?

而大多数大队长都是上尉,中队长也是上尉,资深分队长也是上尉,一眼看过去不知到底谁是领导谁是兵……

(八大队某中队飞行员赴美集训接收B-24时合影,空军正装常服,一大堆三条杠上尉)

于是衍生了自己挂与职务相符的军衔,以及任命书上的职务军衔与实际军衔不符的现象,小说中也有写。如混合团参谋长、空军参谋处副处长罗英德(航校三期,参校三期,空战王牌5.33击坠记录),抗战后期一直挂中校牌,其实抗战胜利后的46年才晋升中校。

(佩中校军衔的罗英德)

余平想没有晋升校官的记录,也就是说他最后也只是个上尉,但在我D的档案中登记为中校,显然是自己给自己挂的牌牌。

再补充下飞行军士制度

空军军士学校创办于1938年,入学资格为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

毕业后授三等飞行士(相当于空军下士),然后依次晋升二等飞行士,一等飞行士,三等飞行军士长,二等飞行军士长,一等飞行军士长。无法晋升飞行军官。

这个制度是从日本学来的,日本许多王牌都是飞行士官,因为年龄小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强,学飞快,说明这个制度是有优越性的。但问题是,日本的“预科练”也好“操纵练”也好,真的是年龄很小,15,6岁,学历也很低,初二或初三的少年兵,这些少年心甘情愿当飞行士官,因为以他们的学历条件根本不可能成为军官,旧日本军的森严等级和残酷管理也让他们不敢反抗,不敢怀疑为什么自己跟飞行军官飞得一样好,身份却如此低微。

而在中国,当时考士校的很多是年龄较大,学历很高,高中甚至高等学校毕业的,只是因为没考上空军官校,或错过官校报考时间,或不了解报名规则,急于学飞杀敌而报考了士校。等回过味来一辈子要当“兵”,心理不平衡了,所以士校学生闹事很多,最终也没怎么形成战斗力。43年这个制度就取消了,所有毕业生补修半年军官课程,考试及格授予相应军官军衔,而且毕业班级算官校特别班。

士校一期后称官校十一期特班;

士校二期后称官校十二期特班;

士校三期后称官校十三期特班;

士校四期后称官校十五期特班;

 

而空军文职人员,例如军医、文书、翻译官之类,一般称“同XX”,比如“同中尉”“同少校”,不是空军正式授衔军官,小说中被胡海泉KO的少校军医,其实准确来说应该是“同少校”。

评论

热度(18)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