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局下半两出局

【转载】2007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01——前言,总述)

中国登山协会首次发布的山难报告.
50年中国大陆山难的全方位描述.
对山难的特点,类型,机制,原因进行深度解析.
为加强风险管理,推动户外运动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以此纪念为创建,开拓我国登山户外事业的先驱们.
以此提醒全国山友在享受户外时要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前 言

登山和户外运动属于高危险性的体育运动,我们把在登山和户外运动发生的人身伤亡事件统称为山难.登山和户外运动中,山难是难以绝对避免的客观存在,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并非是无意中遭遇到的自然灾害,而是和人们主动挑战风险,追求探险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山难一旦发生,常常在社会上引起高度的关注,甚至于产生不理解和质疑.

因此,加强风险教育,既是防范或减少山难发生,健康开展登山和户外运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社会对登山和户外运动认知程度和提高对山难承受能力的需要.

中国大陆的首起山难是在1957年攀登四川贡嘎山时发生的.该次登山运动是我国第一次自主组织攀至7000米以上高山的登山运动,当时有6名队员登顶,下撤途中3名队员整组滑坠,另一人遭遇雪崩,共有4人遇难.在欢呼成功的同时也留下了永久的悲痛.自此至2007年在中国大陆的登山活动中共有55名中国登山者遇难.2001年以后,我国的户外运动蓬勃发展,但不时也发生了一些事故,至2007年为止,共有81人遇难,而且近3年来,遇难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其间还有一些外国登山者在攀至中国高山时不幸遇难,遇难人数远超过了同期中国登山者的遇难人数.冷酷的事实不断地为我们敲起了警钟.

了解认识登山户外运动中的危险,提高风险意识,强调安全保障,应该是参加户外运动的第一课.千万不要以为安全理念,观念的教育是可有可无,是老生常谈.安全教育首先要切实达到使参与者如身临其境般认识到自己确实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危险,甚至可能受到丧失生命的威胁,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决定去挑战这些危险,要做好充分准备去应对这些挑战.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负责,对亲人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一般来说,安全教育的效果为大多数人所忽视,但严密细致的研究工作证实了其重要作用.新西兰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与伤害事件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数据库,进行广泛严密的数据分析,找出了防范伤害事故和有效救援的要点及技术手段,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其结果证明,安全教育工作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与遇难人数密切相关.新西兰研究表明,遇难人数与宣教力度(经费投入)呈反向变化.力度大时,遇难人数少;力度减小,遇难人数增加.在两条曲线交叉的拐点年份,当年死亡180人,宣传投入150万新西兰元,比十余年前的投入减小了将近一半.国外在北美,英国,新西兰等地均有专门机构,定期发布这样的调研报告,供决策部门,从业机构,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参考.

所以,为了减少登山户外运动中的遇险,遇难事件和死亡人数,在传授各种技术,推广各种新式装备前,首先要做好这项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工作,即安全教育工作:户外有危险,必须强调安全.

中国登山协会为了推动我国登山和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多年来一直在探讨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就建立登山户外运动风险管理体系取得的一系列共识中,加强安全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决定在安全教育工作中从对安全形势做出年度报告着手.2007年8月,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研究小组在北京宣布成立.该小组是中国登山协会领导下的,对国内登山和户外运动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对策研究的专门机构.具体工作由北京三夫天越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协助组织实施.经过数月努力,中国大陆首份关于登山和户外运动山难调查报告书已经完成,其中包括了山难调查,安全形势的分析,安全对策的建议等部分.现予以公布.

本报告书在信息搜集整理,案例分析,统计分析中可能存在不妥之处,请各方面人士不吝批评指正,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加以修正,充实和提高,使本报告书发挥其在户外运动安全教育和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西藏,浙江,深圳,河南,四川等地的信息员为本报告书的完成搜集了很多资料,特此致谢.


本报告书由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研究小组集体完成.由李舒平,杨立群,郭蒙执笔撰写.李舒平主要负责中国大陆山难史概述和总结部分,杨立群主要负责2007年度中国大陆山难综合报告部分,郭蒙负责全文的文案工作.

李舒平
2008年1月

中国大陆山难史概述

作为第一次正式发布的关于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山难的调查报告,有必要先对中国大陆山难历史进行全面回顾;对有关山难的重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本报告书中,重点是对山难历史进行总结归纳,使我们整体认识登山户外运动在安全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充分重视危险存在的客观性,加强我们进一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力度.

一、登山户外运动的遇险遇难事件

遇险遇难事件是由种种危险因素引发的.主观,客观上危险因素的存在是险情发生的基础.  

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基本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才可以清楚地讨论关于各种遇险遇难事件的生成原因和发展变化,才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正确的对策以规避,减轻,预防险情所造成的损害.  

户外危险:在各种户外环境中进行户外运动时存在的可能引发人体伤害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客观危险和操作中的不当或失误引起的主观危险因素.户外运动的大概念包括范围很广,其中如热气球,滑翔等航空项目和帆船等海上项目在中国大陆开展尚不普遍,本报告书以讨论山地户外运动中的风险问题为主线,所以下面主要讲述的是登山与山地户外运动中的问题,但从原则和对策方法上讲,适用于所有的户外运动.  

客观危险:客观存在的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客观因素.典型的如山间危险.另外如突发疾病和装备器材的损害,往往也是难以人为控制的.  

山间危险:包括由山区特有的地形,地质,天气,气候,水文,生态,动植物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危险.如悬崖峭壁造成攀爬的困难可能引起滑坠;低温大风可能引起冻伤;复杂的地形和植被可能引起迷路;野兽攻击可能造成咬伤;误食有毒植物可能造成中毒等等.而且这些危险往往不是单一存在,有时会形成引发灾害的综合性原因.如泥石流和地质地形有关,和天气水文(降水)有关,也和生态环境(植被破坏)有关.同时某种危险因素也可能造成多种险情或者伤害.如暴风雪可同时引起冻伤,迷路,滑坠等.

但要明确指出的是山间危险是客观存在,是不能消除的,不管你是否知道,注意到,它始终在那里威胁着你的安全.山间危险所引发的山难不少是自然灾害,如雪崩,暴风雪,泥石流,雷击等,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与它正面遭遇,往往会造成人体伤害.但人类并非在面对山间危险时无可作为,只要我们对其发生的原因,机制和规律有了深入的认识,就可以设法规避或减少山难所带来的伤害.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工作,也可以防止和减少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主观危险:是由于参与者能力上的不足或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危险.如新手不经过学习就贸然参加登山和户外运动,缺少技术和安全装备或不会正确使用这些装备,不了解危险的存在而通过雪崩区,攀登峭壁,在危险地宿营等.这种"无知者无畏"的行为在存在危险因素的情况下,随时有可能引发险情,使人陷入困难和险境,我们称之为"遇险事件",其发展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

1,遇险而没有造成人体伤害,通过自救,互救或救援,最终使遇险者安全脱离险境,仅仅受到了惊吓.

2,遇险后造成人体伤害,但仍能脱离险境而没有造成死亡.

3,造成人员遇难死亡.  

多数研究者一般习惯把后两种情况称之为"山难".主观危险和客观危险都可单独引起山难,前者是事故,后者是意外.但大多数山难是主观危险和客观危险同时存在,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对前两种情况应对处置不力和不当,都可能发展成为第三种情况,所以不能认为没受伤或仅受了轻伤就问题不大.必须给予重视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救助,因为这三种情况在本质上是同理同源,情况会意外地发生变化. 

中国大陆山难史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2000 年.此期间的山难事件基本上发生在海拔 3500 米以上(青藏地区为5000米以上)的高山探险活动中.而且很少有民间登山活动,遇难者基本上是专业运动员.

第二阶段:2001年以后.户外运动通常是指在海拔3500米以下(青藏地区为5000米以下)进行的登山及其他户外活动.自2001年起,中国大陆户外运动蓬勃发展,遇难人数基本上呈上升趋势,现年度遇难人数已超过了高山探险中的遇难人数,成为山难的主要部分.同时,登山活动也逐步平民化,高山探险中的遇难人员也基本上是非专业运动员,为业余登山爱好者.  

下面我们以山难为典型,分析遇险遇难事件的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发生原因与机制.  

二、中国大陆山难史第一阶段(1957-2000年)



1979-1984年间在华遇难的外国登山者26人,占同期来华登山者总人数的1.9%,比日本、英国的相关报告要低(日本2.8%,英国6-7%)。
1985-2000年间在华遇难的外国登山者人数现无统计,估计应为中国大陆同期遇难者(15人)的2倍以上。
关于中国大陆高山探险人员遇难发生率的统计不是很准确,因为早期中国大陆登山都是大兵团作战,其中包括了不少各类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和登山队员有时也难以截然分清,这可能是统计结果中的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国外的统计就相对准确一些。

国外报告的统计结果大同小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排位次序不同,但前三位都为滑坠,雪崩和高山病(伤后衰竭,体能消耗,极度疲劳等身体问题也应属于此类).  

这些山难的发生当然和各种山间危险有直接关系,但不幸的是其中大多数案例与主观失误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这是最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下面就此进行一些综合分析:

(一)缺乏熟练的技术和科学的战术.

战术使用得不合理,技术不正确或不熟练,则有如将登山运动员赤手空拳地暴露在危险面前,使其极易受到自然危险的伤害,甚至可能在原来相对安全的情况下发生伤亡事故.

本组资料中有两起重大事故均为整组滑坠.一人在冰坡上滑坠后,把整个结组拖入深渊.结组是登山中一种重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但并不是万能的.在冰雪陡坡上行进等情况下,辅之以固定保护等其他安全措施是必要的,这样做行进速度会慢一些,但安全系数就大多了.  

1979 年珠峰登山活动时,在北坳上一组三人在有可能发生雪崩的地段行进时,没有充分注意前一天曾降大雪这个因素,并且作业过多(找路,来回拉绳索等),切断破坏了雪层的稳定而引起雪崩.由于警惕性不高,选择路线和技术上的失误促成了三人死亡的事故.  

一例在使用上升器攀登时,使用较滑的尼龙腰带,腰带没有反扣.在上升途中,利用挂在腰带的上升器休息时,由于体重的牵拉将腰带扣拽开,失去保护而坠入深谷,保护绳上只剩下了一个空荡荡的上升器,这个惨痛的事故完全是由于技术失误引起的.  

此外,还有由于以冰脊做支撑物,冰脊破裂;冰爪损坏,丢失;固定保护绳索的岩石锥断裂或脱落等原因造成滑坠事故的.  

本统计遇难者的一半以上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不少缺乏高山探险的经验.登山者必须通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来掌握正确的技术和战术,也要通过实践和学习来积累经验,包括善于学习他人的经验以充实自己.尤其要认真研究那些失败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这样会有更多的收益.正确技术操作应成为"下意识"性的条件反射.在危险的情况下,由于思想高度集中,事故的发生率并不很高,在看来相对安全的地方,由于思想放松,反倒可能发生事故.  

(二)因严重的高山病而造成的死亡事件共有5例.

这些病例并非都是发病后立即死亡的,如能及早识别,及早救治的话,其中一些病例是可以避免死亡的.另外高山病和身体衰弱也是引起滑坠的原因之一.在力不从心和心神不定的情况下,使登山者的安全受到更大的威胁.  

(三)暴风雪,大雾等恶劣天气造成预料不到的死亡.

一例在攀登贡嘎山距顶峰仅100余米时遇到突然袭来的大雾,无法识别地形和线路,失足滑坠.还有因暴风雪,雪崩等造成事故的.在认识上应当把安全放在首位.但在登山活动中不能要求有绝对的安全.比如珠峰地区在8000米以上,风速可达到50米/秒以上,这么大的风曾把帐篷连人一起吹起来.正确掌握和运用天气时机是保证登山成功和安全的重要战术.  

(四)缺乏严密的组织指挥.

组织指挥包括人员的挑选,登山前的学习和训练,登山战术,技术的运用,各个营地的设置,天气时机的运用,物资装备的准备和运输等.显而易见这些问题都是保证登山成功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从上述事例分析中可以看出,指挥上的失误可导致发生上述各种事故.组织松散混乱,队员各行其是更是发生各种事故的温床.曾有一支日本登山队,两名队员受伤后失掉和队伍的联系,该队过早撤离了大本营,使受伤人员得不到救援致使一人死亡.数天后,另一名伤员爬回到大本营,营地已空无一人.他后来被采药人发现时,已经奄奄一息.这不能不说是组织指挥上的一大失误.

(五)各种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的,而是与多种因素有关.

比如滑坠,可能与天气恶劣,战术安排不当,技术不熟练,体力消耗过大等多种原因都有关系.值得指出的是,登山死亡事故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在下山途中发生的,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和研究.本组44例中有27例(占61.4%)是下山时遇难的.其中又以滑坠居多,为21例.尤为遗憾的是,其中15例是在登顶成功后下撤途中死亡的. 

下山时发生滑坠事故如此之多其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冰雪和岩石陡坡上向下方行走时,由于惯性大,速度快而摩擦力小,容易发生滑行。
2、身体疲劳,力不从心,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大为减弱。
3、较长时间的高山缺氧造成思维过程缓慢,反应迟钝,判断错误。
4、心理情绪失常。如成功引起兴奋,失败引起懊丧及急于返回的焦躁等都可以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或思想不集中、松弛、麻痹。
5、技术装备损坏或丢失。
单就引发事故的主观原因而论,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即:
1、不安全状态:技术和装备不足,身体和心理状态不佳,以及他们的叠加作用。
2、不安全行为:不合理进程和操作,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监控。
3、不合理判断:压力、疲劳、应变力弱、错误判断以及忽视某些苗头。

三、中国大陆山难史第二阶段(2001年以后)

下面将第二阶段的2001-2006年6年中发生的遇难案例进行归纳分析。

2001-2006年中国大陆登山遇难分析简表(共计11起21人)

时 间          山 名                  死难人数          死亡原因
2001年         ——                   无                ——
2002年8月      希夏邦马西峰            5人              雪崩
2003年5月      松潘雪宝顶              1人              滑坠
2004年5月      小雪隆包                1人              失踪
2004年12月     四姑娘山骆驼峰          2人               雪崩
2005年4月      青海省门源县二塘沟      3人               雪崩
2005年5月      启孜峰                 1人               高山反应
2005年11月     田海子山               3人               雪崩
2006年1月      康定田海子山            2人              失踪
2006年9月      四川雀儿山              1人              掉入裂缝
2006年10月     四川雪宝顶              1人              滑坠
2006年11月     云南哈巴雪山            1人              滑坠

2001-2006年中国大陆户外运动遇难分析简表(共计47起53人)


年             时间          发生地            死难人数        死亡原因
2001                        轿子雪山           1人            滑坠
              7月28日       太白山             1人            滑坠
              8月7日        夏塔古道           1人            溺水
              10月3日       三峡               1人            滑坠
2002          4月           成都大水沟         1人            滑坠
              5月5日        太白山             1人            衰竭
              5月12日       大别山             1人            溺水
              5月19日       深圳龙岗南澳七娘山  2人            山洪
              8月3日 南澳岛鹅公岭村至大鹿湾海边  1人           滑坠
              8月24日       云南宗师山          1人           滑坠
              12月26日      长白山              1人          滑坠
2003          5月1日        松潘雪宝顶          1人          滑坠
              5月           福州永泰            1人          翻船
              5月11日       福建闽侯五虎山       1人          溺水
              5月31日       珠海凤凰山           1人          滑坠
              8月3日        博格达               1人          滑坠
              8月23日       杭州桃花岛           1人          溺水
              9月27日    温州黄龙自然岩场基地     1人         脱落
2004          1月10日       杭州清凉峰           1人         滑坠
              7月3日        贵州老王山           1人         滑坠
              8月14日       广东中崆峡谷         1人         山洪
              10月2日       山西陵川             2人      失保1人溺水1人
              10月16日      东莞谢岗             1人         猝死
              10月24日      天堂寨               1人         滑坠
              11月9日       梧桐山泰山涧         1人         滑坠
              11月28日      福建直坑山           1人         滑坠
2005          3月17日       云南马岭河峡谷       1人         滑坠
              3月19日       杭州清凉峰           1人         滑坠
              7月16日       广东三水             1人         中暑
              8月4日        北京凤凰岭           1人         滑坠
              8月19日       湖北宜昌壕沟峡谷     1人         瀑降
              9月17日       深圳丰海             1人         溺水
              9月18日       深圳东西冲           1人         溺水
              10月6日       陕西秦岭大寺         1人         溺水
2006          3月11日       河南嵩山             1人         滑坠
              4月9日        湖南溆浦             1人         滑坠
              4月29日       福建德化县           1人         猝死
              5月4日        内蒙库布齐           1人         中暑衰竭
              5月15日       北京昌平沟崖         1人         落石
              5月           云南水富             2人         溺水
              6月           浙江金华             1人         滑落河中
              7月9日        广西武鸣             1人         山洪
              7月10日       广西桂阳县           1人         滑坠
              7月12日       四川毕蓬沟           1人         滑坠
              7月28日       甘肃                 1人         溺水
              8月5日        深圳建平             3人         翻船
              9月9日        惠州田头山           2人         山洪

2001-2006年户外运动死亡人数年度比较

需要说明,这个统计是不完全的,还有一些事故由于种种原因未见诸公开披露报道。据业内人士估计,被隐瞒、私了或无记载的遇难事件至少还有三成以上。这反映了我国在这方面统计工作的不足。但仅就这份不完全的资料统计,已经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户外运动的安全性是一个不可以掉以轻心的重大问题。同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发展趋势,如下图:


这个趋势图告诉了我们几个重要问题:

1、遇难人数逐年增加,近两年来持续增加,2006年到达历史最高点。这是需要我们非常注意的动态趋势。

2、前几年(2000-2004年)遇难人数有大小年现象。似乎表明前一年遇难人数增加,社会反响很大,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强调登山户外运动的安全性,因而次一年发生的事故相对减少一些。但到第三年遇难人数又反弹回升,似乎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大量新手涌进,一些自以为是老户外、行家里手的人胆子大了,思想麻痹了,结果引起了遇难人数的回升。当然,也可能与参与登山和户外运动的总人数增加有关,在发生率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遇难人数增加了。

3、登山遇难人数较少,而且起伏较大,似乎与发生意外情况有一定关系。2000-2006年七年间共发生10起山难,27人遇难。其中7起山难中每起山难遇难人数超过2人,最大一起同时有5人因雪崩遇难。户外运动遇难人数持续增长,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而且有加速增长的趋势。

4、统计方法和报告途径尚不完备。现在尚无一个全国性的机构负责这方面的统计工作。统计数据大多来自网站、报刊和一些俱乐部的报告。资料肯定不全,统计项目也不完整。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统计网络对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001年以来中国大陆户外运动中的遇难人数逐年增加,到2006年增加趋势较猛。虽然由于参加户外运动的总人数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而无法统计出发生率,但这个增加的趋势足以引起参与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增加势头,保证我国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

户外运动中发生山难的原因大体与登山类似(参见前述P 5-7),详细情况参见下表:


在户外运动方面,2000年无遇难报告,2001-2006年的5年间在户外运动中遇难53人,大多在海拔1000-3000米左右发生,涉及越野、穿越、漂流、攀岩、爬山等多个项目,平均每年10.6人遇难。遇难人数逐年增长明显,2001年为4人,2002年为8人,2003年为7人,2004年为9人,2005年为8人,2006年猛增到17人,共计53人,不断发出警报。遇难原因最多的是滑坠,为23 人,占遇难人数的43.4 %;其次为溺水和山洪暴发,分别为11人和6人;漂流翻船死亡4人;中暑、比赛中猝死各2人;因保护失灵、全身衰竭、徒手攀岩失手、瀑降窒息、落石致死各1人。

对上述情况进行粗略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遇难都与技术、体能、经验、知识不足有直接关系。比如滑坠,反映出参与者在陡峭、危险路段上“不会走路”,或者没携带或不会正确使用保护装备,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滑坠原因包括很多,有悬崖坠落、攀岩攀瀑失手、掉入裂缝、探洞时掉入竖井、在湿木桥上滑落、保护装置失效等。溺水死亡11人,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掌握参加户外运动必备的游泳技术,更不熟悉落水后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或者说这些遇难死亡事件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户外比赛在我国的发展只有三、四年,数量也不多,但比赛中已发生2例猝死事件,这对比赛组织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野外露营和穿越时遇到山洪而遇难的案例数字也很惊人,共有4 起6人。每年我们都曾发布统计报告,提出警示,但类似事件仍连续发生,2002、2004、2006年都有发生。2006年连续发生两起,共3人遇难。这反映出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的风险意识、风险控制能力相当不足,关于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技术相当欠缺,而且掉以轻心,心存侥幸。

例如发生在2006年的中国户外第一案就是个非常突出的典型。一支队伍夜间在河道中宿营,当夜间山洪暴发时全体人员毫无防范,一人被洪水冲走溺亡。如何选择户外露营地是户外运动中的基本常识,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不能以很累和找不到更好的地方为由而放弃保护生命。不安全的地方不能露营,或者前进或者后退再选营址,在这个问题上做决定时,是否安全应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

当年攀登梅里雪山时,对营址的选择也曾因是否有雪崩危险发生过争议,最后还是没有更改,不幸的是夜间竟然发生了雪崩,17条鲜活的强壮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消失了。这样的惨痛教训,后人无论如何都应该记住才对。偏偏在实际中却不断有人在重复历史上的错误,酿成令人痛心的惨祸。司法部门已经介入这个案子,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会加强从根本上也就是从法制上规范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

评论

热度(1)